欢迎光临聚设汇,装修找设计就上聚设汇!
   咨询电话:15602987227
登录    注册
聚设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梦想大讲堂叶铮“有问必答”茶话会

梦想大讲堂叶铮“有问必答”茶话会

发布日期2018-06-10 23:14 点击:次数 来源:聚设汇

2018年5月26日下午两点,由设计梦想家主办,西班牙·德赛斯岩板承办的第二期《梦想大讲堂》 叶铮“有问必答”茶话会在惠风美术馆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主办方特别邀请了HYID 上海泓叶室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叶铮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叶铮老师对室内设计行业持有“理性的观察、专业的思考、犀利的批判,”是中国室内设计的领路人。他以多年的从业经历出发,为前来学习交流的同行分享了在设计道路上的感悟并与现场众多青年设计师互动展开积极的交流探讨,现场氛围热烈,到场观众深感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设计梦想家作为活动主办方,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为各位设计师们搭建更为广阔的沟通平台。

据悉出席本次活的嘉宾有HYID 上海泓叶室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叶铮、业之峰装饰公司陈仕允、何国峰,西研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潘贵生、维森空间建筑设计公司黎志、瑞坤国际—正方良行设计创始人·董事合伙人·首席设计师徐庆良,英鸣软装设计公司何伟献、脸谱机构林子斌、崔氏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崔国贤、威卓装饰设计公司谢广涛以及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等50余位设计师共同参与。同时本次活动也得到了聚设汇、今日设计、华人设计师网媒体的大力支持。 

黎志:现在我们这种年轻一代出来开一个十来人的设计工作室,刚好错过了设计行业的“肥沃期”,那发展方向在哪里,现今的市场竞争那么激烈,怎样在这个市场里有一个方向感?

叶铮:我的观点恰恰和你相反,你们现在机会比我们大,我们那个时候要什么没什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那个时候确实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通过时间的累积,慢慢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你刚才问的问题,首先还是问你为什么做设计?你为什么开公司?而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大小都可,成功的案例与大小无关。我当时开公司的时候就是一个字:“小”, 不求规模,不求长治 ,只为了有一个平台能够做设计,其实这里牵涉到还是这个问题----关于设计追求的几层境界,我归纳为五种:第一种,就是将设计作为谋生手段,第二种,是将设计作为挣钱手段,使自己致富。这也是前几年在全国各类高校里面,很多家长把子女送去学环艺设计、室内设计的原因,他们觉得设计将来很赚钱!第三种,就是喜欢干这一行,为了自己的兴趣在做设计。第四种,把设计当做一种学问研究去追求。第五种,是在设计生涯中渐渐形成,把设计作为一种“宗教”式的精神追求和表达。现实中不同阶段拥有的境界也许不同。因此设计跨越很多层次,反过来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做设计?你想设计给你带来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开公司?你想开公司为你带来什么?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你先想清楚,然后再开公司。如此你会清楚自己心里的需求,最终目标会很清晰,也不会在你经营过程中,因经历起伏变化,而让你随波逐流。所以关键还是自己怎么去定位。当然我说的各种可能的层次只是把它独立抽取出来,在现实中也许不是单一的状态,是具有倾向的复合。但你在众多可能里面所持有的某一种倾向,会影响你与公司的存在方向,甚至行动气场。在我看来,无论你做大还是做小,目前就是像你说的十几个人比较合适。当初我开公司时,就列下一条原则,人也就这么多,不会超过二十个,日常也就十六七个。我们不是没有业务量,公司推掉的业务比做的还多。办公桌也就20张,坐满不再招人,离开一个了再招一个。其实这些问题,开公司前就想清楚。我大概在香港回归前,为筹建设计公司,我去了美国考察一批设计公司,在美国的一位设计界朋友带领我去看了一些设计公司,当时那个朋友也和我说:“在美国开公司十五个人左右比较合适”,我就记下来,印象深刻,实际我也这样做了。另外,我一个同学是经济学博士,知道我开公司,特从国外飞过来看我,并和我谈了一个晚上。他也觉得设计这个行业,是一个学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行业,不宜开的过大,除非你为了生意。如你为了研究设计,为做好作品,那么还是不要开那么大为好。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你做设计开公司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所以很长时间我就是在这个规模里面,也不想做扩大。也不羡慕那些做的很大很成功的公司,因为我们选择的道路不一样,不能以规模和产值做比较。

徐庆良:我一直很关注叶老师作品及动态,你的作品中渗透着东方的情节,那当下很火的一个名字叫“新中式”风格,叶老师能解析与剖析一下吗?

叶铮:什么是中式?十几年前就开始考虑。作为一个文化人士、一个设计师、一个中国人,很容易希望自己想做成一个具有中国风格,又有当代气质的设计师,大多设计师都怀有这种梦想或本能。关于“中式”这个问题,从来都是在公司内研究的,我今天第一次公开一下我们的研究方法。我在世界各地,尤其在日本游走的时候,给我带来很多深刻的冲击与印象。我觉得是否该将中国的传统设计思维暂先放一放 ?这条路在我当时看来似乎走不通。我很早就意识到一个方向,即“东方”,用东方的眼光思考将更为广阔 。什么是东方呢?研究东方,先要研究西方。如果世界没有西方,根本无所谓东方。你不知道有人用刀叉,就不会知道自己用筷子吃饭是一种文化风格。西方又是什么?又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划一,东方和西方之间存在大量的过度空间,我们今天看到大多数情况恰是中间地带,既不是纯粹的东方,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而且在研究中发现,东方与西方不是一个地理问题,甚至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设计中,东方和西方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态度。于是,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在电脑里面建三个文件夹:“东方性”、“西方性”、“东西方性”。然后是建立分类的规则。我们将见到事物的感受和分析判断,加上事物的基础背景,一并纳入到我们建立的规则里面进行分类检验,这是一个双向的检验,是关于“规则的制定”和“事物于规则中的契和的检验”。通过大量的案例,让你修正你对规则的认识,建立并完善规则的各项内涵,当我尽我知所能,把所有各类东西引过来分类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少去修改规则的各项条件。如此,方法很科学,判断很主观,多年来的分析比较,使我觉得答案在不断接近真相。

现在那么多新东方主义,近日我在微信上看见一条消息,在某地有一个讲座,请了几位大牌设计师,题目叫“东方主义”。加了“主义”,还是东方吗?我觉得不是。至少,说“东方主义”的人可能对东方不了解。那么多年的研究,使我产生了很多对东西方认识的概念。东方性与西方性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最开始对造型的判断、材料的判断、形式表现的判断、直到某种状态性质的判断等等,一直到现在。那些高举东方大旗的人往往很不东方,反而很多西方的人却很东方。东方首先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状态,是体现一种状态的方式。“东方主义”冠名太英雄化了,太仪式了,“东方”非这种个人自觉的英雄色彩。不是说东方没有英雄,而是没有自觉成为一种英雄的渴求。东方的状态是非常的谦和、卑微、低调、内敛的,以致淡如空气,但却无处不在。比如说:一大片青青草地,上面遍布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小碎花,和我在花市中看见的形态各异争奇斗艳的大花朵相比,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我觉得更具有东方性格,如把小碎花单独拿出来,很不起眼,很卑微,但它成片出现的时候,又非常的优美和谐,和你在草地中突然看见一块耸立的巨石是不一样的,傲立于天地,英雄而又伟岸,它很不东方。这个例子里的事物没有褒贬之分,讲述的是一种状态,所以你那么英雄,管自己的主义叫东方,那还是真的东方吗?所以我们看东方的作品也好,看西方的作品也好,西方的作品很张扬,很有力量感,讲究自我的表现。回到刚才,现在很多说法提到“东方主义”,其实是离东方比较远。东方是通过状态、气质所透漏出来的精神。如果你很谦和、幽雅,并不自觉为自己很伟大,那么你流露出来的气息就会很东方。针对设计师而言,看设计作品还要看人品,人品气息决定他是西方还是东方。(但也有相对的,每个人的品性都不相同)。我觉得当下日本年轻设计师的态度很具东方性特性。例如,今年日本青年建筑师大奖,评选不出大奖来,我把参赛作品拿出来一看,发现当下日本的青年设计师不追求伟大、不追求里程碑、不追求英雄般的设计效果,像尘埃一样默默无闻,却充实你的身边。所以在评奖里面,没有看见以往的激动与期盼,更没有看见跨时代的大作,这就是一种态度,这就是东方性格。因此,如果某人在台上高举他的“东方主义”旗帜,那么,他不东方,他的作品也一定不东方,有的只是东方局部的一个表皮而已。真正的作品其实是设计师内心的一种渗透。你是真诚的表达,还是刻意表演出来的,大家是感觉得到的,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西方,而不是东方,充其量仅仅借助了东方的表象而已。

温少安:以贝律铭与安藤忠雄为例,你觉得他们作品中哪个更具有东方性质?

叶铮:之前有人问过我以贝律铭与安藤忠雄谁更厉害,我当时回答各有各的厉害,无法回答。晚上我不断的反思,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也是必要回答的。相比之下我会倾向选安藤。如果说你单从两个人作品去评价的话,是没有结论的,因为都很好。以前我曾经说过,设计师以作品说话。但是今天我认为,到了一定的层次不光靠作品说话,通过作品评判还远不够。在设计师里我比较推崇彼得·艾森曼的理论,因为设计师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成就将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对行业、专业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才是大师标志,大师身后一定有无数的人去模仿他,并代代相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设计师真正的伟大,除了他的作品,还应该有他的学术思想和表达体系,有自己对本专业在学术上的推动力。只有对本专业的推动力,才使得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前赴后继,承前启后的不断发展。如果没有了这种推动,那对设计学本身的贡献就终止了。因此说评价他们这些杰出的设计师,除了作品之外,还要看他对设计学的推动力,对设计学的贡献,包括你的风格后面学习者有多少,模仿者有多少,通过作品和学说共同推动了一个时代,他的影响力就很大了。这两个人是很难比较的,如果真的要比较,不是单单在于作品。我觉得可能安藤忠雄对设计的推动力稍大,他更有自己的设计特点,因此学拜安藤忠雄的人很多。所以今天看一个设计师达到一定层面后,将需看他综合影响力,除了作品外,更多的是看他对设计学的推动。不要误解,很多人都很有影响力,但不一定对设计学有推动。这些人可以大谈情怀、大谈文化、大谈古今...这些都不推动设计本身,只是一个时代的背景,不是你的创造,是时代给你的一道底色,你只是融合在时代的背景之中,而你所能做到对设计领域做出贡献的,是对设计学的发展研究,这种研究到最后非常具体,所以你看到很多大师有属于自己的具体做法、风格、形态体系,并最终影响世界,柯布西耶和路易康就属于这类大师。

何伟献:是不是我们在变,“东方的状态”也在变?

叶铮:我觉的是变了,也是不是变。变的是什么,每个时代的东方是不一样的,变的是表象,但状态和气质是不变的。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价值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说真、美,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气节风骨,这种东西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何伟献:你之前对梁志天提出了犀利甚至说否定的观点(否定梁志天现象)一些评点,我在从业十几年里,尚有很多基础性问题到现在还没想通:1、什么是设计师的使命?2、包豪斯的时期有历史背景,比如欧洲的工业时代,功能主义的兴起,使命一般与时代和价值观相关,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设计师价值观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一个设计师该有的价值观?

叶铮: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觉得当年说的没错。尽管遭到不少的反对,但在我看来,反对声音的联合,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并各具成分。而支持者往往显得较为平静,因为支持者是从心里上、道义上、道理上认可后所表现出的态度,因为与利益无关,他们无需结盟。而反对者往往有可能自己心里觉得你说的也是对的----但是不愿被你说破,在这里,因为利益之需,反对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战略。其中支持者的论调里面有几个观点:“设计师以作品说话,设计师营销包装应在正常的范围”。我认为作品的承载量(力)和营销力度也应该平衡,这两者本该是正比关系。某些设计师想要把自己变成神话,变成神!那么社会肯定用神的要求来问问你:“是吗”?所以我觉得宣传应该实事求是,要名副其实。名不副实呢,那就是德不配位。这个并不完全是指梁志天个人,其实当时说的是一个风气(梁志天现象)。因为他太有名又有代表性,在他周围云集着一批人,借着他的光环去谋划这条船,那么就以“梁风”谈这个现象。本意上还是希望设计师能够安下心来,好好拿作品出来说话。再到一定程度,还是要真正拿出设计上的干货,传输给大家一种正确的设计认知,形成设计师对行业的推动力,并让表现出来的包装度与承载的“容量”相符合。事实上,回顾至今,当时的文章是有一定作用的,如今设计师以作品说话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关于设计价值,世界有多复杂,人有多复杂,设计就有多复杂。所以设计价值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一句“设计价值是什么”就可以回答 。我觉得设计价值需分几个层面、几个角度来回答的。外面有很多人都在说设计价值,有很多人都说得对,但是说对而没说全,意义在于是说全。我觉得我有可能也不全,只是力争说全吧。可能全了之后,你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了,眼光决定一切。

第一,设计价值与人。其中包含三个层面,帮助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个层面的价值吗?。比如业主让我设计一个餐厅,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如功能问题、运营问题、建造问题、材料问题、预算问题等等,到最后也要出一个好的效果。解决问题满足人之需求之后,设计才是刚刚开始,这是设计的敲门砖。如你不能解决问题,就连门票也没有,后面你想看演出?想自己表演?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设计的痛苦在于开始的时候需要委身于人,即借肚怀孕。

进而,我们希望给人提供愉悦、快乐,设计可以让人有幸福感。在好看的层面,审美令人愉悦。我觉得又是设计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如果大家认同这一点,那设计也是无限伟大的…… 

最后,设计师能有助每个人,尤其是在文明社会,完善和拓展你的人生体验。人一生有限,就这么一点时间,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过程的质量取决体验的累积,体验人之初的本质、体验各种各样的感觉、体验生命的状态等等。其实设计行业现在就已经进入到一种提供人生体验、生命状态的这么一种阶段。曾记得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坡上有一家酒店,没有墙、没有顶,什么都没有,坐落在一片草坡上,后面是群山,然后放了一张床,两边放着两个床头柜……而这个酒店,生意还好的不得了。人躺在这个床上非常享受,有事只要按钮一按,下面就来人服务。所有的后勤在地下面,让体验者躺在床上看着满天星星,苍茫大地,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是人在家里实现不了的体验,这是设计给你带来的价值。同样,设计还把你带到海底下吃饭,让你变成巨大金鱼缸里面的被鱼观赏的物种,这又是一种经历,一种生命的拓展。文明发展这么多年,世界确实有留下许多感人的伟大作品,这便是设计师特有的价值。著名酒店设计师贾雅说:“酒店的设计就是想创造一个梦想,一个在家里不能实现的梦想,通过设计来帮你实现”。这就是体验。其实体验是一种生命的感知,创造体验是对生命的尊重。

第二,设计价值与社会。这个时候设计再次体现出价值。在此,先借用三段名言。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说:“一个人可以拒绝读书,一个人可以拒绝学习,但一个人无法拒绝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你的教化”。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很明显,建筑师也好,室内设计师也好,景观设计师也好,我们就在做环境。14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说:“建筑师是一个对人类环境负有使命的缔造者”。缔造者啊,换做是以前那是形容皇帝!创造的伟大在于造物背后对大众形成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非创造本身! 英国17世纪设计理论家拉斯金说:“美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所以我觉得设计师是负有使命的在创造环境,目的就是传递正面的品格,品格对人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曾写过《审美与道德》一文,里面讲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其实审美的背后是一种品格、一种品性。品性品格是一切道德的原始基础,在设计的世界中表现为格调,尤其是审美格调。一个设计师的品味通过作品传递出去之后,这个品味就再不属于你的私人问题。而成为一个公共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你通过设计作品,对大家已经悄悄产生影响。

前面我们说对个体,深层潜入后是对社会,它营造着一种品格,一种风尚。品格高了,什么事情都向为好而生,品格不高,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变味,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对设计师来讲,他的品格,是一种公共的因素,并不是私人的因素。把审美可分成八个境界:以正负零为界,上面四个层面为正向,下面四个层面为负向。第一层境界:“愉悦”、第二层境界:“优雅”、第三层境界:“诗意”、第四层境界:“神圣”;从绘画、建筑、书法、室内、景观皆是如此。而反过来的四个负向分别是:“平庸”、“矫饰”、“ 恶俗”、 “恶性”。很多人会讲假话,开口就鬼话连篇,但是他在审美面前很难说谎。人对审美是非常真诚,人们很难会喜欢上他感觉不到的美,有些人觉得奇丑无比的东西在某些人看来是大美。他们的内心品格不一样,所以他们对审美的认同度就不一样。审美是灵魂的归属,有怎样的灵魂必定寻找怎样的美,装也装不出来。

第三,设计价值与历史。其实人类历史长河里面,诞生过很多辉煌的文明,代表作很多都是设计作品。当初开创这件物品(泛指设计相关的建筑、产品等)最初的功能、当下其作用已然消失了,但它依然存在,并通过几种方式广为流传,并远远超越它诞生时候的价值,已然成为一个文明的坐标,一个文化的里程碑。譬如我们现在看万里长城,已根本无所谓最初为预防外族入侵等功能,但是它的意义比当时还要伟大,价值更是与日俱增。世界很多东西很伟大,当把这张椅子放在博物馆的时候,它已经不是用来坐的,更不考虑你坐的舒不舒服。它成了象征,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承载,具有设计的历史价值。

第四,我们设计师还在创造另外一个价值,那就是设计对设计学本身的价值,即设计师对设计的价值,也是现在设计师对以后设计师的价值,这是行业进步的核心,是对设计学本身的推动。而对设计学的研究,使我们的设计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推动,另外四个价值都不复存在,因为自己缺少对内在的推动力,专业就不再发展,寿终正寝了,还谈什么对人、对社会的价值。所以现在有很多设计师,包括国外的一些设计师,他们的成就都不完全是对本领域的贡献,但或多或少都是有一点的,哪怕一点点,这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更多的在谈其它问题。一切的表达核心在哪里?我们所有的发展,所有的竞争力,需要我们创造设计学核心技术贡献,只有设计学核心技术发展了,你对设计学而言就是有价值的设计师。

另补充:商业社会里,设计可以为委托方带来商业盈利,同时也可以为你自身带来财富。但是设计和商业挂钩,并不是设计一开始就产生的,在整个设计历史上,几乎是近现才产生此价值体系。就我国情况而言,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商业设计。我们现在所见到传统美丽乡村也好,或者是从前的宫殿、庙宇也好,几百年上千年前它就是这样的,不管这设计是出于自觉的设计,还是无意识的设计,当时都不曾因为商业。

明白设计的价值,才进一步了解设计师的使命,而且在现实是有多少就实现多少,并不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价值层面都能有所实现。

何国峰:最近红点奖抄袭事件十分火爆,请问叶铮老师对件事情的看法?这个事件是一个学术的必然还是商业的必然?

叶铮:通过大家的评论与观点来看,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的,但我认为柳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讲出事实的真相,我个人认同柳贯中教授的观点。

学术的必然与商业的必然,两者都可以健康发展。而现今设计行业的环境状态,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太健康的状态,譬如当下在无数的各类奖项中,评奖的做法已不是秘密,归根结底,是对“神圣”的亵渎,没有敬畏之心,对神圣无知无觉,一切以满足利益作为唯一的“真理”。何为“神圣”?最近在新浪家居网发表了我写的一篇文章《神商》,主要讲述的是我对“神圣”的理解。以往我们怎样去衡量一个人,可以用智商、情商来解说,但是我觉得单有智、情两商是远远不够的。神商,即人对神圣的敏感力、思觉力。所以我们看到那些事物,觉得不合理的,其实都是缺乏神商的表现。而且表现往往手腕表现特别精彩,尤其在室内设计界。我有位做金融的老友曾调侃说:“金融界都没有你们这么做法,你们设计界的各种包装与神话,根本就可媲美销售案例典范。”神商、智商、情商三个商会相互作用,就像三元色,两两相加就会得到第三种颜色。神商、智商、情商相互叠加也是一样的道理。从根本来讲,缺乏神商和缺乏智商、情商一样都是先天形成的。神商决定了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能不能做成事,取决你的智商与情商;而你为什么要做、你怎么去做、向什么方向去做,是神商起的作用。

陈玉双:怎样提高小型设计公司设计费,大型设计公司与小型设计公司设计费与设计质量的冲突,有怎样的行业标准?

叶铮:设计费肯定是希望越高越好,对员工与公司发展也越有利,各类型的设计公司会有一套的收费标准,有收费的底线,如果超过了底线,设计公司肯定不愿意的。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程度收费。我公司如果有新客户过来,我会把我们的收费标准先给客户确认,看客户是否认可,其次我会把我设计的感觉传递给客户,判断客户是否喜欢认同。设计费讨价还价是一个很商业的行为,我本人一向不贪图钱物,但不允许还价,因为我认为设计费用就是我的设计尊严。公司的规模大,但取费不一定高,规模与取费不成正比,在上海往往小型精品设计公司单价很高,远超一些大型设计企业,同时设计全身心投入,完成的项目也常会成为行业的亮点,一年里面所做的项目也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来活都接,把每个项目当作品做,设计当学问做,那肯定费用会高一些。我觉得定价格还是每个人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我当时定价参照市场,定完价格之后长时间不变动,是对市场的承诺,不是说生意好涨价,明天不好我就跌,这也是一种诚信的反映。我在上海开公司算比较早,1998年注册了上海第一家私营室内设计公司,所以当时我也给自己公司定了一个收费标准,多年后我才变动了一下,我动完之后,当时比同行业的要高,但现在市场上,他们都比我高了,也就是因为我承诺了,尤其是对老客户更是如此。所以在我公司规模又不大的情况下,也没必要花时间在接项目上。价格高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你公司规模,如果你公司规模大,首先考虑的情况就是生存问题,同时要考虑员工,让他们也有一个体面的工资收入。老板有可能在面临公司生存危机时,要卑微到下跪。生存受风险,何来设计尊严?

聚设汇(媒体):1、设计是一种商业行为吗?2、你如何平衡商业的价值和艺术的诉求? 3、对青年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叶铮:1、我回答是,毫无疑问的是商业行为。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商业社会,哪怕你很纯粹,也无法回避商业性。但是,问题是每个人的商业准则和对商业度认识都不一样, 那么怎么去把握这个度!因为,当很多事情发生冲突的时候,那就是你的价值观在做选择。如果说我和业主接触下来,我觉得不适合我们的设计理想,我可能会拒绝设计。如果设计师也有几种境界,那么每个人开公司也有不同的层面追求。你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追求为规模最大化,也可以将这个设计项目作为一个点,来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是说为了做出一个好的作品,成就你人生的某种实现。这都会反映在你如何平衡商业这个问题上。

2、平衡商业和艺术,我好像没有受困于这个问题,也感觉不到有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你的商业利益和我的设计追求有冲突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放弃商业利益,所以我一年推掉的项目要比做的多几倍,往往还是大型的项目,虽然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我的平衡。如果说品质和规模能双赢的话,当然是好事;但现实中,我觉得不太可能双赢。每个人开公司的站点真的很不一样,有把公司定位为是服务性大规模企业,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原则满足于客户。但是,你要知道世界上有比人更重要的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一个信仰,可以抛头颅洒鲜血? 什么是更重要的? 利益并不是最至高无上!

3、擦亮眼睛。首先,我觉得当今在各行各业中,最登峰造极的成就并不是我们专业本身,而是骗术与忽悠。所以真是要擦亮眼睛。刚才我来的时候,有一个人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我是公开的流氓,人尽皆知,可以无所谓耍横。但是,从来就没有听过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怕谁”因为骗子就怕被公开,就怕被揭穿。原因大家都知道。所以对青年设计师说一句,我们这个设计行业水很深,有五花八门的各种表现,并且是捆绑式合作。当然我相信现在的九零后很有判断力,很有眼光。不过我觉得人生其实就是选择,你所有的智慧就体现为你的选择,你的站队是你的选择、你到什么公司是你的选择、你跟什么人学也是你的选择。选对路、选对人、选对平台、选对公司,就是你成功的开始。选择是你的,不是别人的。这真的是考验每个人智慧与价值观。 很多人不懂选择,我自己在学校教书,还带研究生,每当研究生选导师的时候,当时我只说一句话:“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就是智慧”。

我相信我举起话筒全国有些设计师会害怕,这一次我应邀出来说也是很客气的,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在广东我也看到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师,是如此低调,但是设计做出来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棒,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拿出来也都是好作品。我很敬佩这样的设计师,有风骨有水平。希望有一天,我把这一段历史,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历史用我的眼光来叙述,将今天的历史告诉后面的人,今天并非我们所看到所记录的样子,我们不要以为眼见可以为实,现在的技巧和手段完全可以蒙蔽你的双眼,用眼睛看到的也许不真实。因为,设计师真的是太善于“设计”了,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被设计,包括舆论导向、专业成就、最终结果的呈现等。我觉得部分中国设计师实际是很牛逼的,许多案例写下来可以成为世界上经典的营销案例,而不是设计教材的经典案例。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专家,他们以设计成就了传销经济学上的一个时代高峰。

华人设计师网媒体:怎么才叫设计师?
叶铮:设计师就是“造物主”。其实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餐厅,难道就是为了坐下来能够吃饭吗?如果我们看一部世界名著,难道就是讲诉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吗?答案显然不是的,设计也是这样。我们通过造物,造了人生的体验,这是一个有高度的话题。所以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有自豪感,好的设计让你赞叹,好的空间让你控制不住的感动。能创造出让人感动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师,能够让人动心动情的设计就是好设计。

崔国贤:我们现在大多的设计师都是做室内设计的,近几年在这个趋势下形成了一种“新中式”的风格,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之间,在设计中,即不想放弃传统的东西,但是把现代的设计的观念融入到我们设计案例中。我们怎样去把握?

我举一个案例,我游学到非洲,建筑师是美国的,业主是宁坡人,请我们去做室内设计。到我们在工地上发现,他们做出来的格调很有东方现代的感觉,但是我们却达不到。
叶铮: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存在了,如果说对东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的,可能我们东方人比西方人更有发言权。但是为什么往往老外做中式风格比中国人做得还好?问题的关键,真的不是在于中式,或者是对传统文化上有多么了解,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到了一定的设计水平,设计的点点滴滴,一看就是比你做得更好。其实,并不是老外对传统文化比你了解更多。但为什么他做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去学?这是因为他对室内设计、对空间、对材料等等这些东西的研究,包括设计手法、设计语言的研究,都处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只有当他的设计水准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时,他要融合任何一种文化的内容到他的上设计框架中,会显得轻而易举,驾轻就熟,这就是功底,就是专业水准。不是说他只会做西欧风格或者某某样式,他到了东方一样也能熟练运用东方风格。我觉得应该先提高设计水准,从自己的设计认识来提高,其他的东西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水到渠成,为你所用而已。

崔国贤:我很认同叶老师的观点,为什么每个人做出来的“新东方”的设计都不一样,最终还是因为我们设计师的修养水平不一样。外国设计师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对自己本土的符号太了解了,所以在整个设计的过程里,不愿意去放弃,但外国人抓住的是一种感觉,或者把他的感觉去放大,他这种设计理念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去学习。

潘贵生:作为80后的我们,怎样建立一个自己的状态,在现今信息、材料、媒体的影响下,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状态?在外界许多的干扰下怎样去调整最好的状态迎接设计?

叶铮:觉得还是要看个人的,自己对程度的把控。如果说你没有时间做设计,都在外面应酬,那么你肯定要多放点时间,要有取舍了,不可能什么都放弃了。归根结底是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将会决定你做事的态度,决定什么东西你是不能放的,什么东西你是可以放弃的。因为没有答案可以告诉你该放弃什么,不能放弃什么,只有你自己回答自己,这是自己的一种判断,最后其实好多东西交杂在一起了。就拿佛山来说,有非常非常出色的设计师,我还不认识这人,但我转发他的作品,还曾在微信中留言:“洪流下的高峰”。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设计做的非常的好,能够离开各种诱惑,静下心来把设计做好,我十分敬佩这样的设计师。其实还是在自己的取舍与放下之间。

室内设计师,更多精彩请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

深圳市聚设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编热线:15602987227
总部:深圳市罗湖区梨园路128号宝能汽车大楼416单元
佛山、东莞、成都、重庆、福州、厦门、南昌、武汉、
杭州、苏州、温州、郑州、长春、沈阳、贵阳、柳州、
哈尔滨、九江等城市设立办事处
© 2017-2021 Jsheh.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79093号
展开
回到顶部